2025年,“蝴蝶”“韦帕”“杨柳”“塔巴”“桦加沙”等台风接连袭粤。风雨中,广州水投建工集团公司第一分公司的抢险铁军挺身而出。他们是是调度指挥的“大脑”、供水管道抢修的“尖兵”、闸站守护的“堤坝”、三防抢险设备的“守护者”、管廊安全的“卫士”……本组日记,直击这群城市生命线守护者贯穿整个台风季的坚守与担当。
6月14日 星期六 暴雨
【1号台风“蝴蝶”登陆|三防指挥调度员 曾令炜|应急响应II级丨广清基地调度指挥中心】
凌晨的调度中心大屏亮起,台风"蝴蝶"的红色路径如一条苏醒的巨蟒,直扑珠江口。我们6名调度员早已各就各位,紧盯着屏幕上每一个跳动的数据。广州市中心城市调度系统上,65个隐患点的坐标不停闪烁;台风“蝴蝶”实时路径图上,巨大的云团正在旋转逼近;一线队伍微信指挥群里的消息此起彼伏。
“淘金隧道积水10公分,雨量大,水位有继续上升的可能!”微信群突然跳出的消息让人心头一紧,我立即电话通知一线队伍:“按预案布置抽水设备,随时关注隧道水位。必要时封路,对机动车、行人劝返,专人值守雨水井,放置防坠格栅和警示牌。每半小时上报现场情况。”
与此同时,旁边的调度员已经在布防点坐标图上找到最近支援点,正在通话:“现在淘金隧道已出现积水,后期水位上升几率较大,请你组检查抽水设备,做好随时支援准备!”
窗外暴雨如注,调度指挥中心的电话声、键盘声、指令声交织成守护城市的交响曲。在这个不眠之夜,我们用自己的方式,与台风展开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。
7月19日 星期六 狂风
【6号台风“韦帕”登陆前夜|供水爆漏抢修现场指挥员 陈曙|三元里大道】
21:00 手机震动,屏幕亮起,接到北区供水分公司通知:三元里大道736号,DN1200主供水管爆裂。台风“韦帕”正在逼近,我抓起电话:“振英班组人员、机具、设备集合,20分钟发车!必须在台风登陆前恢复供水!”
21:30 现场已是自来水混着泥沙喷涌而出。“立即用危险牌对爆漏点进行围蔽,并悬挂警示灯及交通导向牌、LED警示牌,交通疏导员就位!”小程带着安全交底材料快步走来:“曙哥,原供水管漏点有燃气骑压,必须和燃气同步施工,台风要来了,得加快速度!”
23:31 挖掘机挖到3米深时,难题出现了——燃气管横压在漏水点正上方。当下组织现场召开会议,北区供水分公司、燃气公司和我公司相关人员紧急商讨,很快敲定方案:切割、封堵、等漏点修复后再进行改管。
次日03:34 焊花在夜幕中闪烁,燃气管封堵完成。“抽水机组加大功率!班组人员准备好木尖和麻根进行止水!”我挽起袖子跳进基坑,对止水工序进行指导,并用水泥打铮封堵漏点。班组12人轮流作业,在狂风中持续奋战。
05:13 漏点终于封堵完成。打开阀门恢复供水,电话里传来调度中心确认供水的消息。班组小伙子们瘫坐在泥地里,狂风卷起的尘土沾满了工装。有人抹了把脸上的泥浆,长长舒了口气。
06:40 回填完成,钢板铺面,早高峰车流平稳通过。收拾工具时,看到路边早餐店老板正在接水准备营业,他朝我们竖了个大拇指。这一刻,一夜的疲惫都值了——我们在台风来临前守住了城市的供水生命线。
8月15日 星期五 暴雨
【11号台风“杨柳”残余环流影响|闸站负责人 潘树荣|沙河涌闸站】
凌晨1点多的沙河涌泄洪泵控制柜,控制系统的指示灯穿透雨幕。我蹲在柜旁,对照手机里的参数检查线路。这是台风“杨柳”残余环流带来的强降雨,市内各排涝泵站已连续运转18小时。
“潘工,水位距警戒线只剩30公分了!”电话里传来观测岗的喊声。我紧盯控制屏上跳动的数据:上游来水量每小时增加数百立方米,潮位正在上涨,必须抢在洪峰前加大排水。
“启动双泵联排!”按下红色按钮的瞬间,地下泵池传来低沉震动。透过观察窗,浑浊的洪水正被巨型叶轮吞噬,每台泵小时能抽排500立方米积水。突然2号泵报警,我抓起工具包就冲进泵房——果然又是垃圾缠绕导致过载跳闸。值班员要叫维修班,被我拦住:“等他们来水位就上来了!”我们跪在控制柜前实施紧急反相,利用叶轮反转摆脱垃圾缠绕。经过一番反转后,2号泵故障报警熄灭。
暴雨拍打着屋顶,手电光在黑暗中划出温暖的光弧,望着窗外依旧滂沱的雨势,我深知:每一次及时的故障排除,守护的是千万市民的平安梦乡。
9月23日 星期二 阴 台风橙色预警
【18号台风“桦加沙”生成预警|车辆设备管理员 郑文鹏|广清基地】
上午,今年第18号台风“桦加沙”超强台风级别已持续约40个小时,广东防风应急响应提升为Ⅰ级,广清基地第一时间进入“战备状态”。我疾步走向停车场,手掌轻抚过子母式“龙吸水”的橙色外壳:“老伙计,这次又得靠你了。”
例行检查时,心头一沉——液压管渗漏,子车无法归位,卷筒发出异常卡滞声。“关键时刻可不能掉链子啊。”我立即联系三防办维修厂:“子母车液压系统故障,需要上门维修!台风不等人!”
等待检修期间,我对其余抢险车辆展开全面排查。弯腰敲击轮胎检查胎压,仔细察看胎纹避免“光头胎”隐患;打开引擎盖确认机油、冷却液等液位正常;启动车辆测试灯光雨刮和刹车性能……“这次风王来袭,就靠你们了。”我轻抚车门自语。
下午,“龙吸水”维修一结束,我迫不及待启动设备,伴随着熟悉的轰鸣声响起,“压力值正常,子车升降平稳!”直到全部指标显示正常,才长长舒了口气。
夜幕降临,我完成最后一遍巡检。台风前奏的风声已在耳边呼啸,我回头望了一眼在灯光下静默待命的抢险车辆,心中涌起难以言喻的踏实感。
9月23日 星期二 阴 台风橙色预警
【18号台风“桦加沙”生成预警|管廊工程项目安全员 黄华璟|北部水厂北线二标地下管廊】
17级风王“桦加沙”的十二级风圈正直扑广东。“这次台风路径还存在不确定性,但我们必须做好最充分的准备!”一声声坚定的话语在防御工作动员部署会上传来。
午后天色阴沉,风力逐渐增强。“结合本工程现阶段施工特点,我们必须重点防范施工围蔽、入廊口和出线舱三大风险点。”在跟一线班组交底后,首先对施工围蔽进行全面检查。“每个吊装口临时围蔽铁栏连接点都要复紧螺栓,高水码注水后必须用钢筋串联固定!”工人顶着大风进行防御作业,确保围蔽牢固可靠。
在入廊口处,我仔细清点沙袋数量,“小张,再补充30个沙袋,抽水泵试运行一下!”最关键的出线舱检查环节,我亲自检查DN1420和DN400管道接口的封堵情况。“封堵效果良好,但必须加强巡查频次。”我对现场值守人员嘱咐道。
傍晚时分,所有防御措施全面落实。望着在狂风中巍然不动的防护设施,我在值班日志上写下:“‘桦加沙’来袭,北线二标已做好万全准备。”这一刻,我们守护的不仅是工程安全,更是这座城市未来的供水生命线。
台风渐远,城市渐归宁静。指挥中心大屏的路径图悄然换作日常数据,闸站轰鸣转为平稳运行,抢险车辆洗去泥泞静静归位,而建工铁军的脚步未停,转身又投入汛后复检,整装再发……每一页防汛日记,都是庞大防汛体系中一个微光闪烁的切面,却共同照见了何为专业协同、何为担当奉献。
致敬风雨中的守护者——你们湿透的工装,是广州最坚实、最温暖的铠甲。